汇聚国内上万家产品信息资料
今天是: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业务合作咨询:18678476222
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打开
推荐微信、QQ扫一扫等扫码工具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知识 > 工程管理 >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策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策

日期:2021/9/13 Click:855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上用得不错,比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报给投资商,这方面已经很成熟。国家首先应该强调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一、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难点

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其次,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硬化不透水路面,流通系数过大,汇流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湿埋下了危险。此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出于洪水的考虑,多为硬化、覆盖,沿河两岸可净化城市环境,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渐消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此可见,城市建设中保护自然湖、湿地和池塘是绿色海绵体的最佳保护和利用。

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住宅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带来主义,还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根据当地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个部门,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制定完善的政策,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核、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核,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和指标落实。

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缺乏普遍认知,城市化建设前期,人们只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忽视建设区与自然和谐共处。例如,大面积水泥硬化路面、广场的出现,没有利用宝贵的雨水支付东流,建设初期没有考虑如何无害化雨水资源。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4.资金需求量大。住宅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预计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亿5千万元。根据目前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预计到2021年,全国658个城市建设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预计全国每年投资总额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建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

5.稳定收益回报不足。《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控制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使用良好,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投资者返还,这方面已经成熟。但PPP模式用于海绵城市,如何计算公共服务?它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了是干净的,很容易计算出来。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

6.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讨,我国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无法开展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多学科参与,结合大数据应用和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统一,提前规划,稳步实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策

1、统筹规划,科学建设绿色海绵体。首先,要实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量保留天然湖泊、池塘、湿地、树木植被,尽量保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引起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增加等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其次,必须大力推进透水路面的建设,特别是透水人行道的建设。第三,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面积。增加下沉绿地的面积,增加推进绿色屋顶的面积,在地表浅沟中栽培植被,增加植草沟的面积。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是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

2.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证海绵城市顺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已出台鼓励部分城市试点政策,但缺乏对破坏海绵城市建设依法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法规。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首先要强调,每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每个城市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其次,学习国际先进理论和理念,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框架,制定相关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条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法律依据。

3.加大海绵城市知识普及,提高公众意识。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模式和人们的思想,在国家完善海绵城市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我国大众对海绵城市认识度低的现状,加大知识普及力度,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应以城市建筑、住宅区、道路、绿地和广场等建设为载体。例如,使城市屋顶绿色,绿色屋顶在停留雨水的同时,具有节能减排、缓和热岛效果的效果。道路、广场可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绿地应充分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普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广泛应用。

4.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首先在人才培养上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开发先进的技术。此外,还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模仿他人的经验,在科学的计划下,应该根据土地条件采取适合地区特征的措施,真正发挥海绵的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5.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根据试点城市的经验,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很有可能会造成技术失误,给城市建设带来不良后果。

三、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践,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水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压力,是解决大城市疾病的新型重要环境保护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应用,特别适合缺水干旱的城市。但是,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研究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需要国家水平解决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大众意识上加大普及力度,真正建设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滞纳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荐商品
您是不是要找: 圆柱模板 圆柱形模板 铝单板 圆弧模板 大理石 弧形模板 瓷砖 石膏板 镀锌钢管 透水砖 钢化玻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版权声明 投诉侵权 网站地图 广告服务
  • 鲁公网安备 37130202372257号 鲁ICP备19039629号-2 电话:18678476222
  • 圆柱模板_圆柱木模板_方柱加固件_建材板材网 技术支持:临沂鑫毅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你是本站第2544667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