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经是三分之一盐碱荒滩、三分之一废弃盐田、三分之一污染水面。2008年,生态城正式开工建设。15年来,在开发中保护、在建设中修复、在发展中优化,生态城构建了“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从31.23平方公里的盐碱荒滩上起步,“长”出了一座绿色新城:建成区由5.5平方公里拓展到2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从256万平方米发展到11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比例达10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3年3月被国务院批复为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迎着初夏和煦的阳光,走进生态城,一个多彩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这里开窗看绿、鸟语花香、碧波荡漾,处处呈现着和谐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品质之美。
用绿铺就底色,绘就“生态”之图
绿色道路怎么走?绿色城市如何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就是“导航仪”。在开发建设之初,中新双方专家团队制定了世界上首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在指标约束和规范下制定了生态城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设定了26个具体指标,包括22个控制性指标和4个引导性指标,首次完整地量化诠释了生态城市。比如,绿色建筑比例达到100%、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达到50%。2018年,结合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生态城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升级。修订后的指标共36个,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展,要求持续提升,202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成为未来生态城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也为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借鉴。
生态城扛起了“为国家试制度、为改革闯新路”的使命,以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创新,深入推进节能降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示范。在各方联动下,生态城严格落实绿色建筑100%标准,出台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形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落地全市首单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绿色建筑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米。推广装配式、被动式建筑,形成完整的“绿色建材—智能制造—节能服务”上中下游产业链,2022年绿色建筑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50亿元。
漫步生态城生态谷公园,不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滑滑梯、玩沙坑、荡秋千……花园城市的建设,让居民们的绿色生活无限延展,让幸福升级。“只要愿意下楼、愿意出门,在生态城的任何一个街边,都可以是跑步的起点。沿着任意一条绿道,我都可以完成一场绿荫下的马拉松。”马拉松爱好者关先生,因为覆盖全城的绿道,最终选择定居生态城,开启了与这座城的跑步情缘。
据了解,生态城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水体景观再造、盐碱地绿化三大工程,精心打造了32公里绵延互通的城市绿廊、40座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
产城融合点亮“智慧”之光
生态城管理部门、新加坡对外合作局和世界标准化组织三方共同制定了生态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包括6类30项指标73项具体任务,生态城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通过这套指标体系的引领来分步实施的。
走进生态城“城市大脑”,建设、环境、气象等19个领域的信息正在一面超大液晶屏上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实时呈现,承担着城市日常监测、运行管理和应急调度职责,实现城市管理从“被动反馈”到“主动出击”的转变,让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真正“智慧”起来。“我们通过接入智慧应急、智慧防汛等数据,持续扩容‘城市大脑’,让它的感知决策和协同支撑能力再上一个‘台阶’。”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主管王亮介绍说。
插上数字的翅膀,点亮智慧之光。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和世界智能大会永久展示基地,生态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应用至上”,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图书馆等42项应用场景构建智慧应用生态圈,提供高效便捷新体验。这里,搭建了智慧医疗平台,实现“综合医院、社区医院、家庭医生”之间“信息通、资源通、服务通”,群众看病不再舍近求远。“我们住在生态城的不少老人家中都有智能‘伙伴’阿尔法蛋,它简单好用,每天把血压、体温、心率说得明明白白;随身物品放哪儿,它都可以提醒。”居民张大爷高兴地说。智慧教育也在生态城开始普及,AR(增强现实技术)教室、智慧课堂、智慧作业,实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助力“双减”提质增效。2022年生态城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案例。